老伴过世之后才明白,养老的底牌不是房子和存款,而是这几个人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4:52    点击次数:56

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说:“唯天子受命于天,天下受命于天子。”

又说:“屈民而伸君,屈君而伸天。”

天子是皇帝,代表天意来治理天下。但是天,包含的是所有的人。

简单来说,所谓天意,其实民意。

我们总以为,命运是老天安排的,其实不是的,是“人”安排的。人的因素,自始至终占据主角;天下万物,都要人去驱动。

当我们到了晚年,命运会怎样,凄凉或者幸福,关键靠“人”。

由此可见,我们耗费一生的功夫,去存储金钱,买下大房子,并不能完全保证晚年幸福,而是依靠天下人,主要是自家人。

当老伴过世之后,家人好不好,就显得更加重要了。好的家人,才是最过硬的底牌。

图片

01

通情达理的儿媳、女儿,顶半边天。

老伴在的时候,夫妻一起扶持,日子也还过得去。

老伴走了,就像一个老人丢了拐杖一样,以后的日子,要依赖子女的家庭来撑一撑。

很多老人,把儿子当成宝,把女儿当成草。重男轻女的陋习,让女儿很寒心。因此女儿对父母,不闻不问。

儿子呢?也会比对,既然女儿态度冷漠,凭什么自己什么都管。这样一来,老人就难受了。

很多老人,把儿子当自己人,把儿媳当成外人。反正以后养老,也不依靠儿媳。

这就让儿媳很伤心。从而儿媳不仅不养老,还很少去公公婆婆的家。

在儿媳讨厌公公婆婆的前提下,公公婆婆想安度晚年,无疑是困难重重的。要知道,儿子的钱财,多半被儿媳管控;儿子的言行,也要看儿媳的脸色。

我们常常说:“巾帼不让须眉,妇女也是半边天。”

养老的根本,就是“儿女的小家庭,托举其老人的晚年生活”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,不单纯是儿子一个人。

若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女儿,会和哥哥弟弟一起赡养父母,从而大家心理平衡,家庭和睦。

若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儿媳,儿子儿媳一起承担养老的任务,互相协作,老人的日常,总是有人管。

图片

02

努力工作的儿子、女婿,顶天立地。

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,是家庭的标杆,这生活很难。

老人很老了,也失去了老伴的时候,儿子女婿应该都到了中年了,有“人到中年万事休”的感慨。

如果男人们好吃懒做,收入很低,就是想要赡养老人,也是空谈。

特别可怕的是,男人很穷苦,还对老人的钱财,虎视眈眈。但老人的钱财被男人拿走,那就整个家庭都穷了,养老的资本,完全消失。

因而,遇到努力工作的儿子、女婿,是老人晚年的福气。

在清代小说《跻春台》中,有一个叫何体尧的读书人,考上进士,还做了二品官员。

他在做官的时候,省吃俭用,存了不少银两,又在老家修建了房子。

家里只有一个女儿朝霞,许配给了同村的萧嘉言。

当朝霞过门的时候,何体尧反悔了,认为萧嘉言家庭穷,也没有考取功名。

被逼无奈,萧嘉言外出谋生,遇到了建宁府的官员胡秋帆,收为义子,供其读书。

不知不觉,过了多年,何体尧老了,老伴也走了。家里的钱,坐吃山空。萧嘉言则考上进士,做了将军。

翁婿重逢,何体尧羞愧不已。倒是萧嘉言很是仁慈,仍旧娶朝霞为妻,还把何体尧供奉到老。

很多人认为“养儿防老”行不通,那是没远见的表现。

儿子是儿子,女婿也是半个儿。带着这样的想法,对下一代的男人高看一眼,多帮助一点,这才是老人最好的观念。

男人可以撑起一片天,不仅让孩子们幸福成长,也会让老人们幸福生活。

图片

03

积极向上的自己,仰望蓝天。

《朱子家训》中说: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”

若要晚年过得好,就要在中年的时候,积极谋划,不要随心所欲,太自私了。

把儿媳当女儿养,把女婿当成儿子;对儿子女儿,一视同仁,拒绝重男轻女,这都是中年时最好的持家方法。

当老伴过世之后,不要认为天塌了,自己也不想活了。整天都唉声叹气,会让大家都不放心。

老人一开始,因为失去老伴而痛苦,大家会理解,会帮助宽慰。但是老人长期这样,大家就爱莫能助了,也许会有人厌烦,开始做出抛弃老人的样子。

最可怕的是,老人总是寻死觅活,今天跳河,明天爬树,后天爬楼,这就让大家都瞎忙了。

失去了老伴,是生活的一次拐弯。死去的人,已经无法重来,活着的人,还要继续好好活。

一个没有老伴的人,还能去帮助子孙,也和周围的人互助,自己的生活,马上会充满阳光,也会让子孙很放心。

每天都给自己一片蓝天,这样的老人,余生才被人爱,活得更有底气。

图片

04

人老了,有房子住,有存款保底,固然很重要,但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庭,也是徒劳。

人只要活着,就离不开家庭,就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。

千万不要开口就说:“我老了,不靠你们。”这是把家人往外推,也破坏了孝顺的规矩。

人在健康的情况下,给儿女依靠,帮助儿媳和女婿;人老了,什么都干不了,那就反过来依靠儿女、女婿儿媳,这才是家庭应有的样子。

在存储钱财的时候,也存储一份人情,晚年的生活,才天下太平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